大师课·半月谈丨陈晓勇《音乐的边界与自由:跨越时空的创造与聆听》

发布日期:2025-10-24点击:


10月24日下午,我们学术前沿系列课程——“大师课·半月谈”特邀星海必赢bwin官方网站特聘教授、德国汉堡国立音乐与戏剧大学教授(退休)陈晓勇莅临,开展“音乐的边界与自由:跨越时空的创造与聆听”主题讲座。



一、文化身份与作曲观的多维阐释

陈晓勇教授在开篇中从文化身份的生成及蜕变展开论述,提出“出身为根,融合为流,身份为生”的观点,阐述文化身份不是固定标签,而是在文化交汇中生命不断成长、蜕变、重生的过程。随后,他分享个人作曲观,认为“作曲是世界观的升华之声,是将内在之光化为音响的方式”。

同时,他抛出一系列思考,引发在场师生多方面的深入思索,如:“我”与传统的关系,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未来展望,音乐中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途径以及面对传统优劣的选择,音乐体裁、音乐风格的选择以及音乐呈现方式,语言与声音的关系,独特美学追求,声音的意识空间,第三种文化的可能,如何实现跨文化的声音对话、如何将中西音乐思维深层融合、如何对声音内部“改造”以挖掘声音的无限可能和魅力,音乐的时代精神等。

二、“以意代形”与音乐创作的跨界探索

陈晓勇教授提出以“以意代形”的思想贯通中西之声,在意境与结构的交汇处,化形为韵,凝为共鸣,让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音波中流淌,这种超越文化和地域界限的音乐语言,揭示了艺术的普适性与精神共通之维度。他以原创作品《Evapora(逸)》为例,探索“以意代形”在中西音乐中的融合。该作品通过营造意境,运用极度简约的音响材料与高度凝练的节凝聚,呈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它回避标签化的引用,重在意境的营造与诗意的表达,体现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美学追求。

在音乐创作核心问题上,他围绕《喑·晰·逸》(Speechlessness, Clearness and Ease)展开,探讨音乐本质是结构的构建还是感知的流动,是形式的显现抑或意识的延展。该作品不仅关注声音的构造,更试图突破听觉的界限,使音乐成为声音、空间、静默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并从跨文化的声音对话与器乐组合、语言的解构与抽象化、静默作为音乐结构、声音的意识空间、“第三种文化”的可能的五个方面,解析《喑·晰·逸》创作中思考的范围、维度及处理方法。其中语言的解构与抽象化方面,涉及人声语音旋律化、拆解分离并模糊词语,使语言失去承载语义的功能,转为纯粹的声音素材;器乐语音化、节奏化、韵律化,人声与器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最终融为一体;拆解声腔、旋律、乐器原语义,进行扭曲和重组;电子音响强化虚实游移感。

三、静默的结构意义与“第三种文化的可能”

陈晓勇教授结合《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理念,阐释《喑·晰·逸》三部分结构体现的静默多维功能:“喑(Speechlessness)”通过静默创造沉浸状态,声音从无中浮现,又归于虚无;“晰(Clearness)”借静默增强声音的清晰度,使听觉边界更为敏锐,增强对比;“逸(Ease)”在静默中引发心理学的“无形填补效应”,让听众感知未尽之音,从而进入更深层的听觉体验。

他还提出“第三种文化”的可能,通过跨文化共存、陌生化与抽象化手法,以及京剧声腔与器乐组合的创新实践,作品呈现出一种新质量的“第三种文化”:它不属于任何既定范式,却承载多重文化精神,并在当代语境中得以重生。这种文化与声音的融合为“未来戏剧形式”的探索提供了基础可能。

四、声音的桥梁与音乐本质的回归

在探讨音乐的深层价值与发展路径时,陈晓勇教授指出,其作品《喑・晰・逸》不仅是一场声音实验,更是一次本体论式的艺术实践,他期望音乐的意义不再依附于固定结构,而是蕴藏在可感经验之中 —— 声音、空间与静默相互交织,让音乐突破语言与时间的限制,成为意识与世界间的回响,进而化作一座桥梁,跨越两千余年文化底层,连接起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下、现实与虚境,在 21 世纪全球语境下,以声音提出问题,用静默给予回应,而音乐本身也不只是响起的声音,更是未响之声的召唤,是听众意识中的再创造,是通往感知深处的旅程。

同时,他由创作《喑・晰・逸》联想到庄子 “忘迹”—— 与道合一的理念,提出音乐不应再仅仅是 “关于” 文化,而应成为文化的流动性发声,认为 “中性” 并非空洞,而是能让人体验到超越文化标签的普遍性,感知 “东西方” 之间那不可言说的第三空间,这种音乐既不异域化也不抽象,而是转向 “透明”,实现从再现到沉思、从身份到超越的转变。

此外,他还以《日记 Ⅵ》《梦的颜色》(Colours of Dreams)《解脱 - 献给人类的安魂曲》(LIBERATION - A Requiem for Humanity)等原创作品为例,从声音的内部动力与声学研究、音乐本质与自然及人类情感的关联等方面进一步阐述,强调音乐源于自然之声与人类情感表达,当音乐回归自然与人类本真状态时,是借助技巧、风格和结构进行更直接纯粹的声音表达,是对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共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原始语言,而音乐在突破艺术界限、回归最初表达形式后,便成为一种无需定义或限定的存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能抚慰心灵、连接世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音乐的本质与价值。

在对传统与普适性的思考上,他认为传统并非 “静止的遗产”,而是 “通过重复与变异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传统的 “起源” 是 “回望的建构”,创造性实践可成为未来传统的 “种子”,同时他也怀揣普适性目标,期望探索出超越地域、民族、时代的音乐,这种音乐无需依赖听众的文化背景,却能触动人心,成为全新音乐形式的起点。对于音乐教育者,他则提出 “眼高手低” 的期望,希望教育者们提升自身审美标准与理解能力,打破传统束缚,为音乐发展注入创造性动力。

在本次学术互动环节,我们师生带着对音乐创作前沿议题的探索热情,与陈晓勇教授展开深度对话。围绕“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融合”主题,师生结合自身对不同民族音乐元素、东西方音乐语境碰撞的观察与实践困惑,聚焦“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的平衡”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技术赋能是否削弱创作者情感表达独特性”“如何让技术服务而非主导艺术构思”等议题。

陈晓勇教授的这场大师课,为我们师生带来跨文化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前沿视角。他结合多部原创作品细致剖析,完整呈现“跨越边界、追求自由”的音乐创作路径——既扎根文化底层,又指向未来音乐的普适性,为当代音乐创作、表演与教育提供实践与思考方向。

师生们借此深刻领悟到音乐跨越文化与时空边界的自由创造,以及声音作为意识与世界连接桥梁的深层意义。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激发了师生在音乐创作与研究中突破边界、探索多元可能的热情,对学院音乐跨文化研究与创新创作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启发。

通讯员:邓语琴 高兴 张慧琳 张诗雨

审读人:夏佳玲 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