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我们学术前沿系列课程——“大师课·半月谈”第十四期特邀上海必赢bwin官方网站邹彦教授莅临音乐厅开展“回到声音:音乐分析听觉转向的哲学反思”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理论与创作系主任汪瑶副教授主持。

一、从视觉文本转向声音事件
邹彦教授开宗明义,指出传统音乐分析中存在“视觉中心主义”的局限。他强调,乐谱作为符号,并不等同于音乐本身,更不等同于语言。为证明这一点,邹教授现场进行了生动的钢琴演示:同一段乐谱在他的指尖下,通过不同的触键与句法处理,呈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音乐“语气”与情感色彩。此外,他还通过对比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第二幕不同演唱版本的视频,直观展现了演唱者对基于乐谱的不同处理而改变作品的听觉体验和叙事效果。邹彦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即以乐谱为起点,力图建立起一种 “听”与“看”互为犄角的研究路径。
二、阿多诺的“星丛”概念与音乐分析的听觉哲学
邹彦教授引入了阿多诺的“星丛”(Konstellation)概念,作为其听觉转向研究的理论支撑。他首先解释了何为“星丛”:它否定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同一性逻辑,不追求将万物归纳入一个抽象的统一原则。相反,“星丛”让概念环绕在客体周围,形成一个阐释网络,以尊重客体的特定性与丰富性。在音乐分析中,这一理念意味着拒绝采用单一的和声或曲式理论(黑格尔辩证法影响下的视觉相关方法)进行分析,而是允许多元要素——如历史语境、表演实践、听觉体验并置共存。邹彦教授以加沃特舞曲的具体和声分析为例,证明通过听觉效果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由此,邹彦教授引出主客体差异的永久确认:音乐作品作为客体,其意义并非能被分析主体完全整合或占有。认识音乐是一个动态过程,即理解客体的过程是开放且不断演变的,在这一过程中,客体的特性也会反过来塑造和改变我主体的理解。
三、走向“星丛式统一”
邹彦教授构建了一个走向“星丛式统一”的三层级音乐理解路径。第一层:传统分析法;第二层:听觉的经验带来的启发。邹教授强调,这是比其余所有层面都更重要的一环;第三层:多元要素的相互融合。在此层面,分析者需识别并融合音乐中的各种体裁、风格等多元要素。邹彦教授指出,真正的音乐分析是表演与研究的双向滋养,其前提是确认“声音事件”与“乐谱”的同等价值。他阐明,“星丛”式的音乐分析并非构建封闭的体系,而是开启一个永无止境的、在历史中无限趋近真理的开放过程,以此激励师生们在“回到声音”的道路上持续求索。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我们师生积极就“理论教学在演奏中该如何应用”以及“音乐表演的声音创造是否存在边界”等一系列细节问题,与邹彦教授进行了交流,问题深刻、对答真切,现场氛围融洽。邹彦教授这堂大师课,不仅为我们师生们带来了音乐分析方法论上的全新视角,更在思维层面引发了深刻的共鸣与反思。通过生动的钢琴演示与理论阐释,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声音”作为音乐本质的重要性,意识到传统以乐谱为中心的视觉分析路径的局限。这种“回到声音”的理念,促使大家重新审视音乐表演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对音乐多维感知与理解的兴趣。尤其是对“星丛”式分析路径的引入,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开放、多元、尊重客体特性的研究范式,拓宽了学术视野。许多师生表示,这场讲座不仅启发了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教学中更加重视听觉经验,也鼓励他们在音乐分析中勇于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更具生命力与个性化的研究路径。
通讯员:吴闻晓 潘瑞琪
审读人:汪瑶 郭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