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半月谈 |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理论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5-06-07点击:

6月6日,中国必赢bwin官方网站赵冬梅教授做客我们在一号会议室开展了《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们理论与创作系系主任汪瑶老师主持,学院教师、兄弟院校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围绕“如何从中国音乐的思维逻辑解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一当前学术届普遍关注的话题进行。

音乐作品分析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赵冬梅教授为我们分享了 “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四卷本)的研究成果,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析中国传统音乐分析中遇到的困惑。

一、音乐作品分析中的“中西”问题

虽然中、西方音乐在艺术的表现规律上有许多共性,但毕竟二者源自不同的文化,属于不同的音乐语言。作为音乐分析方面的研究,首先不可能回避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对于作品分析的重要性,但也同时需要了解中西音乐作品中审美、创作理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1.西方音乐强调“对比中求统一”,而中国传统音乐根植本土文化,需以“统一中求对比”的美学视角分析,避免直接套用西方理论。在这种前提下,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向,借鉴西方提炼共性规律的思维,打破乐种、地域局限,聚焦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共性,强调旋律学对中国音乐的核心意义。

2.中西音乐中存在着巨大的美学差异,西方倡导艺术作品的立体思维,如姊妹艺术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而音乐作品中,则体现出多声部视角下的和声复调等相关技术理论的综合应用。中国艺术作品则偏重线性思维,如绘画中的散点透视、音乐中的单旋律发展,以“线的形态”为核心,注重单个音的多样性。

二、中国传统音乐单个音的四种形态

赵冬梅教授以李西安先生的“美学三题”为引,强调中国音乐作品的分析,首先应该了解其独到的美学特征,即“和的精神、线的形态、虚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是旋律音乐,分析音乐要从旋律音乐的表现规律入手,她从音高动态特性出发,基于中国音乐“音体系”的基因性特质,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单个音分为四类:直音、腔音、自由音、噪音。

1.直音。音高固定不变,如古筝的按固定音高弹奏。其功能为建立旋律框架,但使用频率低于西方。

2.腔音(核心形态)。音高在持续中变化,赵冬梅教授以古琴《流水》片段为例,分别分析了模拟语言声调,表达情感起伏的“绰(上滑音)”“注(下滑音)”“吟(围绕核心音的小幅波动)”“猱(大幅滑音后回归核心音)”,其分类依据源于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特性(如方言字调影响音高走向)。

3.噪音。非乐音性音响(如锣鼓的击打声),用于节奏烘托或特殊效果。赵冬梅教授以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中“呐喊”一段为例,说明以噪音模拟战争场景的另一种“音乐性”,突破西方音乐中“乐音”的局限。

4.自由音。无固定音高或律制约束,如打击乐的噪音、即兴装饰音,增强音色多样性。赵冬梅教授以其著作《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中“京剧韵白——一种未被注意的旋律”为例,借助计算机软件生成图形谱分析音高变化形态与时间坐标关系,为大家分析韵白是如何以自由音的方式通过夸张的语言声调展现舞台语言的音乐性。

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组织

音乐的结构原则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法来组织发展音乐,在音乐整体结构的组织上形成某种规律。中西方在结构原则上有一些共通之处,如:呼应、变奏、循环、起承转合等,但各有侧重,且中国传统音乐有许多自己的特色。赵冬梅教授以其归纳的十大旋律发展手法中的“连锁”为重点,为在场师生进行讲解。连锁结构在我国古往今来的古文、诗、词、歌、赋、讲唱文学、章回小说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具有共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常被称为承递、顶针格、鱼咬尾、连环扣、连环句等,指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材料,将后一部分的首部与前一部分的尾部(或腰部)相互勾连起来,所构成的一种环环相扣、层层引申的结构形式。赵冬梅教授通过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和《乐记·乐本篇》中的文字表达方式说明文学思维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通过肖邦《#C小调圆舞曲》中旋律的连锁关系与琴歌《胡笳十八拍——第一拍》中的单音连锁和音群连锁的比较,以及琵琶曲《夕阳箫鼓》主题中旋律骨干音的分析,对艺术审美的共性和差异性对比阐释,详述了旋律发展手法在中、西方思维中的异同,及中国音乐思维中“如春蚕吐丝般不断连续渐进发展”的绝妙之处。除此之外,还特别讲述了“合尾”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分析中具有类似西方多声音乐和声终止的标点符号作用。

四、结语: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赵冬梅教授将“中和”“虚实”的哲学融合技术分析,从中国传统旋律中的“单个音”入手,逐渐扩展到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速度,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整体表现手法和旋律组织发展手法的深入系统分析,为在场的师生们揭示和总结了根植于中国文化逻辑的旋律分析体系,为我们认识传统音乐提供了又一条进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努力前行。而研究传统音乐的目的则是通过“重新发现、认识传统”,为传统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使其能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赵冬梅教授的精彩讲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踊跃提问,分别对于“传统作品分析的切入点”、“分析结论中的学术定义”、“中西方旋律分析与主题分析的差异与共性”、“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结构单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讯员:丁玲 姜刘阳 汪瑶 寇钰颜

审读人:詹艺虹 赵冬梅 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