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我们学术前沿系列课程——“大师课·半月谈”第十一期特邀国际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必赢bwin官方网站终身教授林萃青先生莅临音乐厅开展主题为《中国古乐的古今分隔与融合:诗乐的个案》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汪瑶副教授主持,我们师生共同聆听。

一、叩问诗乐本质——音乐史学的重要命题
讲座伊始,林萃青教授对“诗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中国诗乐研究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困扰入手,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中国古代的“乐”能否以西方music概念简单置换?它们之间的异同是什么?;其二,在古今流变中,中国历史上的诗乐与当下的诗乐如何实现时空对话?由于音乐具有作为物理声学现象与文化符号系统的双重属性,在研究、评论和鉴赏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乐及其活动时,也存在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确定与不确定等矛盾。
二、构建多维分析体系——解码古与今的密钥
林萃青教授认为,在研究诗乐及其展演活动时,具有多重的分析标准:
1. 多媒体展演维度:考察诗词文本、声音形态、身体叙事、视觉表现的共时性互动;
2. 时空重叠维度:解构表演场域中古代器物、现代诠释与未来影响的时空对话;
3. 主体间性维度:观照学者、表演者、受众的不同目的与认知立场;
4. 史料分层维度:甄别文献记载、文物发现与当代存续的证据效力;
继而,林教授以三种对于《商颂》的重构——从独吟清唱到金石交响——为例,带领师生们客观辨析不同语境下“复原、复古、仿古、怀古”等形态的“古乐今声”。
三、个案深描——《大武》乐舞的重写本考据
聚焦西周礼乐经典《大武》,林萃青以王国维《周<大武>乐章考》为切入点,以及唐宋以来学者考论,解构学术史中的“六成(即今六幕)说”之争,生动展现中国古乐研究与展演中的特定想象与实证研究的辩证关系。此案例深刻揭示古乐重构的三类基本矛盾,即“资料与处理方法的矛盾”、“不同制作人与消费者的矛盾”以及“时空的矛盾”。因此,古乐的重构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参与者、演出者根据不同的目的而挑选出来的时空历史解读。
四、时空交叠——古乐重构的四维坐标系
林萃青教授还提出了古乐呈现的四种时空:
1. 时钟机械的时空,即线性不可逆的物理时间轴。在这样的时空中发生过的人、事是不可以被当时的参与人作全面记忆或记录的,因此并不可能完全被传递。后人只能通过详尽的研究和资料收集,作理性的历史探访,让它重现
2. 文化的历史时空,即根据记忆或文献资料而被界定的理念性时空,是可以被激活的观念记忆场,可以通过历史想象回到历史时空,与先人“深交对谈”。
3. 宇宙时空,即根据宇宙的自然规律而进行的时空。在这种时空中,机械性分隔和人文定义非常模糊,人文生活的理念感受是一种明确的、基本上不变动的规律。
4. 艺术时空,即虚实相生的创造性审美维度。林萃青教授通过对《关雎》器乐与声乐演绎形态的分析,展现古乐在不同时空坐标系中的变异与重生。
讲座尾声,林萃青以“与孔子跨时空对话的可能性”为开放命题,引发在场师生热烈讨论。音乐学与文学、人工智能、考古声学等学科前沿领域的思维碰撞,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通讯员:寇钰颜 汪瑶
审读人:夏佳玲 汪瑶 詹艺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