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半月谈丨遗产复兴:江南丝竹乐器的演变与声音的社会文化动态

发布日期:2025-04-26点击:

4月25日下午,我们学术前沿系列课程—“大师课·半月谈”第十期特邀上海必赢bwin官方网站萧梅教授携团队沈正国先生、东方乐器博物馆乐器学研究学者邢媛博士莅临音乐厅开展《遗产复兴:江南丝竹乐器的演变与声音的社会文化动态》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必赢bwin官方网站汪瑶副教授主持,我们师生共同聆听。

一、听见历史:丝弦之音的文化密码

在现代乐器形制与录音技术深度重塑音乐表达的当下,怎样才能寻回那些已然消逝的“声音记忆”?萧梅提出三大路径:追寻早期乐器的声学美学;还原历史观演场景;从古谱中解码传统技法。

二、乐器的“历史肉身”:声音美学的再发现

“丝弦是千年乐器的灵魂。”讲座现场,邢媛以钢丝弦与丝弦的音色对比实验,揭开20世纪“音色革命”的隐秘逻辑。清代小扬琴的音色脆亮、丝弦二胡的绵长、匀孔笛的独特音律,这些被现代工艺“修正”的声音,实为古人“以声载道”的审美密码。萧梅团队提出:复原乐器绝非复制形制,而是通过共鸣箱厚度、弦材适配等细节,重构历史声学的完整生态。

三、声景的复活:从茶楼雅集到文化语境

江南丝竹的魂魄,藏于豫园茶楼的流动声场。团队选择“海上梨园”为实验场域——乐手围坐即兴轮奏,丝竹与市井声交融。民间艺人演绎《行街》完整版,重现“一曲多面”的即兴智慧。沈正国强调:“复原需理解古人审美,而非套用西方标准。”当演奏脱离音乐厅的凝视,回归茶楼的自在语境,传统音乐方显其“动态基因”的本质。

四、古谱的“语法”:解码即兴的传统

面对工尺谱的留白,当代演奏者常困于“定谱思维”。讲座现场,乐师以指肚触弦、垫指音等技法,再现《弹词三六》《良宵》的丝弦韵味。萧梅指出:“传统音乐的‘风格语法’藏在技法细节中。”这些被现代舞台遗忘的“拙”与“糯”,恰是江南丝竹即兴创造力的根源。复原,实则是解绑标准化的桎梏,重拾音乐流动的野性。

讲座尾声,学者们激辩“原真性”的边界:传统音乐的保护,是复刻历史标本,还是激活文化基因?萧梅团队以实践回应——当丝弦清音穿透现代性迷雾,历史声景便成为可被不断解读的“动态基因库”。

非遗保护的终极命题,或许在于承认传统的多维度:每一次对过去的凝视,都在为未来拓路。传统音乐的困境,从不在技艺的消逝,而在语境的断裂。当研究从“保护遗产”转向“激活基因”,丝竹清音便不再是历史的回音,而是未来的先声。


通讯员:高紫薇

审读人:詹艺虹